博客年龄:17年3个月
访问:?
文章:24篇

个人描述

始终致力于甘肃民勤的荒漠化治理。邮件:majhemq@gmail.com

[连载]一个民勤人的湖区见闻(四)

2007-10-14 14:53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 

破碎的家园
作者:马俊和
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复成沟(东容6队)



我想有个家
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
在我疲倦的时候
我会想到它
我想有个家
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
在我受惊吓的时候
我才不会害怕

谁不会想要家
可是就有人没有它
脸上流著眼泪
只能自己轻轻擦
我好羡慕他
受伤后可以回家
而我只能孤单的
孤单的寻找我的家

......


许多年前这首歌从宝岛台湾红遍两岸三地。家对没每一个人来说,不论我们走多远,做什么样的事情,家都是一个无法割舍的地方,是一个让我们感觉到无限温馨的港湾。毕淑敏有段描写家的话,感觉很好:“家会很小很小,螺浉壳是蜗牛的家;家会很大很大,宇宙是星星的家;家会很轻很轻,像一粒浮尘,被人一指掸掉,不留一丝痕迹;家会很重很重,像一座铅山,压在脊上,寸步难行;家会很快乐很幸福,像一眼不老的喜泉;家会很凄楚很悲凉,像一汪深不可测的泪潭…… 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这张照片拍于著名的煌辉村,最后一户人家老盛家的旁边。由于水质的恶化,庄稼地里的产出越来越微薄,已经不足以养活一家人的生计,迫不得以只有背井离乡。


 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破碎的家
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残墙断垣   向天矗立,似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,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?
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过去这也是一户人家,庄园,门前的愉树,玩耍的孩童,寥寥的炊烟.....而今天,人走了,愉树枯死了,大门紧锁,鬼不上门,连那生命力极强的野草也没有多长出一棵来。生命何至残酷如此?
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沙上墙,羊上房。这样的景象曾经是许多人在描述民勤湖区沙漠化的一句话,在这里我见到了。几年前,照片上的这家人离开后又搬了回来住下,用推土机把上了墙的沙子推开了。沙上长了一墩酸胖,沙埋酸胖长,经年累月,就成了今天的模样。沙没有上去墙,是人的力量也是这棵酸胖的功劳。在民勤的沙漠里,有许多这样的植物,看起来貌不惊人,也不需要太多的水,对沙漠的阻挡作用却不是随便一个谁能比拟得了。今天,人站在沙墩上一伸手就可以搭在房顶上,体力好些的人来一个助跑再弹跳,也就可以很轻松地上了5米高的房顶。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就是这些酸胖、红柳等原生的低矮灌木,还没有被残酷的自然环境吓跑,坚守着自己的家园。两天的湖区所见,在这样原始植被保存比较完好的地方,沙漠的移动就非常缓慢,甚至人都感觉不出来。而越是破坏的厉害的地方,沙漠就越是肆虐,每年可以向东推进20米左右,煞是惊人。恢复自然植被,减少人为地破坏,必将是保护我们家园的不二选择。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
人类对火的利用,对人类自己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。自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。《左传•昭公二十九年》云:"火正曰祝融。"火正,就是司火之官,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又成了火正,祝融所管辖的区域自南至北一万二千多里。据《海内经》云,祝融又是炎帝的后裔。传说体魄雄奇,兽面人身,乘两龙腾飞于空的火神祝融指挥自己的子孙刀耕火种,点燃火把,驱散了漫长黑夜,烧熟食物,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。火,象征着光明、温暖和幸福。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在我们的脑海里,可能经常回出现这样一副画面: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......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”悠然的田园生活曾经是多少文人骚客的梦里桃源,人皆向往之。而照片上的这户人家的烟囱却没有了寥寥炊烟,清风破灶,落满了细细的尘土,了无人迹,只有屎壳螂的脚步悠然。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废弃的圈舍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丢弃的农具


民勤因水而兴,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国家的商品粮基地,也有着发达的畜牧业,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或多不少地养着羊,可以吃肉,皮毛卖钱,也是家里经济的一分来源。而现在,水没有了,草枯死了,人走了,所有的繁华如云烟般漂散不知何处去了。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人走了,门锁却还保护的很好。可见从心里来说,背井离乡的苦楚是多么地让人心酸、无奈...没有了人,这片地方就只有死亡,蜘蛛可以很快乐地在上面设卡觅食。人进沙退,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,至少有人在那地方活动,沙漠的嚣张气焰自然就会有所收敛。而人退了,沙却绝对不会像一个信守诺言的对手一样也退却,因为沙漠本就没有给人类什么承诺。[/align]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紧闭的大门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长满荒草的院子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落满灰尘的灶台1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落满灰尘的灶台2
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冰冷的炕


家,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开始和结束的地方。从第一声啼哭,到生命消失,喜、怒、哀、乐...我们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家,可以说是家给了我们人生最美最温馨的过程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家幸福美满,对家我们寄于了太多的美好期望。而在民勤,有一部分人,却不得不抛弃家园,远走他乡。他们的家在不远的40年前,也是一片湖泊,长着大片的芦苇,有成群的野鸭,数不清的鱼虾。而今天,能看见的只有滚滚上墙的黄沙,向天矗立的断壁,和完全残破被丢弃的家。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优异的成绩



民勤的自然环境差,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,就被灌输一种逃离的思想。在所有能离开这地方的手段中,读书无疑是大多数人不二的选择,教育背负了民勤人太多的希望和梦想。现在民勤的教育在全国都很有名气,是因为从这里教出来的学生都很能考试, 能考上大学对许多人意味着一个新的前程的开始。教育到了今天,也成了政府用来移民的一个政策手段,没有中央政府的命令,直接移民过去谁也不愿意接受,而读书出去去没有人阻拦,弄好了就可以留在读书的地方,至少不用再回到这个沙窝里来了。一代一代,很多民勤人就用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自己的家园。

按此在新窗口打开图片


复成沟的最后一户人家        这家人也只剩下老两口还在这片土地上劳作,子女都已经进了城,老两口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。门口的沙枣树已经枯死,旁边都是邻居们搬走后留下的残墙断壁,孤伶伶地看着家园慢慢破碎。我想,天下最残忍的事莫过如此。



有句话说的好:有一种生活,你没有经历就不会知道其中的艰辛。当地下水下降的水质急剧恶化了,人喝不成了,周围的植被都枯死了,黄沙上了墙,绵羊上了房,一年只刮一场风,飞沙走石……很多没有经历或者不在这地方生活的人,可能看见这些文字的描述就已经心惊胆战了,更不要说去在那个地方世代生活、坚守了。我想,不是这些人不知道苦,也不是这些人真的就没有能力自己离开去别处过好生活,当然也没有人强迫他们必须留下,更不是这些人傻。面对肆虐的黄沙,他们选择了留下来,不为别的,只因为这里是胎包的埋在,这里是心灵的依托地,这里是自己永远的家!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10-14 14:56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